高考专栏

更多>>高考金榜

当前位置:首页高考专栏学科资料下载学科资料下载

学英语就要说得像美国人一样溜?

发布时间:2016/11/18 11:07:01   浏览次数:1830次

分享:

学英语就要说得像美国人一样溜?丨语言学午餐

语言学午餐Ling-Lunch2016-11-17 11:14:26

把英语说得像美国人(或者其他英语国家的人)一样溜大概是很多人的目标,在很多时候大家都把这些人说的英语作为一个标准来对照。

而这些把英语当作母语的人,也就是英语母语者,确实在英语教学中占领着一个“神圣”的地位,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很多外语教学的教材都以母语语料为基础,把母语语言当作学习规范。

很多机构在招聘外语老师、特别是口语老师时,首先列出的要求就是母语者,其次才会考虑应聘者的教学水平。

还有那些大量的由母语者给大家纠正发音的视频,让人感觉到只有母语者的发音才是“正确”的,至少是“理想”的。

上面这些例子都让人感觉到似乎母语者站在了外语成就的最顶端,对于学习者来说,他们的语言越靠近母语者,成就也越大。

但大家知道,母语者并不是一个由语言能力决定的身份,更多的是由一个人的出生以及早期的成长环境决定的。

那么把这个不是由语言能力决定的身份当作语言学习的目标真的合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看看母语者的权威地位在外语教学中是怎样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而这要从早期的语言学研究开始说起。

早期统治语言学研究的领域为理论语言学,研究者们把语言当作人类自身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机能,所以研究重点在于语言本身,自然而然焦点大都放在了被当作母语使用的各种语言上。

此外,语言学很多其他学科早期的语料几乎都来自于母语者,例如社会语言学以及话语分析。久而久之,人们就会下意识地认为只有母语者的语言才是真实可靠的语料。

二语习得领域还因为母语者的地位引起过一场大争论。

争论的焦点在于:在讨论语言学习者的行为时,研究人员是否把学习者放到了一个屈从于母语者的位置?

提出疑问的研究者认为,二语习得领域的很多传统研究都在用一种较为消极的眼光看待语言学习者。在大量地将学习者和母语者的语料作对比的研究中,学习者的语言不断被当作有缺陷的以及不完整的。

举个例子,研究人员会把学习者在对话中呈现出来的停顿和重复形容为学习者在理解和表达方面出现了困难,是一个值得指出的问题。

但是咱们知道,停顿和重复在我们用自己的母语进行对话时也经常出现,而我们只是把它当作正常会话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母语者和非母语者还在研究中被非常笼统地当作了两个内部完全统一、同时又可以明确区分开的整体,它们经常被当做一个定量出现在研究中。

但是,不管是母语者还是非母语者,这个概念所形容的群体内部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

于是这些研究者就倡导二语习得领域拓宽研究方向,不要再将学习者简单地当作没有具体身份的对象、或是把他们塑造为需要不断向母语者靠拢的人。

研究者们不仅仅要讨论语言学习困难的地方在哪里,也得看看学习者们如何成功地用二语进行交流。

然而,一些二语习得传统领域的研究者也对这样的批评提出了质疑,表示“神化母语者”这个锅他们不背,质疑者们只不过是混淆了概念。

传统二语习得研究关注的是“语言是如何被学会的”,因此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一直都是“学习者”,而不是“使用者”。

母语者的语言只是被当作“非学习者”的语言来和“学习者”的语言做对比,从而进一步了解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及其发展,这个过程并没有没有要把母语者的语言当作“正常的”目标语言来比较的意思。

即便如此,大量区别母语者和非母语者语言的研究还是在无意间加深了这两个身份的对立关系,并且将这个两个身份抽象化,忽略了这两个身份各自内部存在的大量在语言水平、社会以及文化方面差异。 

从那之后,确实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将学习者当作外语使用者来研究,把关注焦点放在了被使用的语言本身。

研究通用语的语言学家就指出,当今世界上把英语当作通用语来交流的人数远远大于母语者。一些研究人员目前就在建立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语料库,他们的目标是研究清楚这个语言系统,最后用相关的语料来指导英语教学。

这些研究人员自然也不认同把母语语料当做规范和标准的做法,他们认为那些母语中的语言错误,如果被世界上大多数的二语使用者理解和使用的话,就不能再将它们简单地判断为错误。

研究人员还建议,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将熟练的外语运用者的语言作为学习语料,展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外语的例子。同时介绍一些成功的外语使用人士,让学生看到顺利的外语交流是什么样子的。

除了在二语习得领域引起的争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母语/非母语的简单划分还带来了一些另外的问题。

首先,当大家强调母语/非母语的区别时,我们就在有意无意中就给不同语言进行了分级和排序,一些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被边缘化了。

我们在谈论母语者时,更多的时候指的是那些说“标准语”的人,这样一来就忽略了语言的多样性(例如不同的方言),也加强了对“标准语”地位的推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公平。

比如说当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提到英语母语者时,很多时候指的都是英国和美国“标准英语”的使用者,而不是爱尔兰、菲律宾或是肯尼亚的英语使用者,虽然在这些国家英语也是很多人的母语。

其次,现在很多学生都在目的语国家学习语言,比如在美国学习英语。而当课堂过于强调一个抽象的“母语”和 “非母语”的区别时,也就是说过于强调学生“局外人”的身份时,就很有可能会影响学生们在课堂内外交流的自信。

最后,盲目地把学生的语言需求和他们的民族身份挂上钩也是不妥的。学生到了目的国之后,如果当地的语言教学机构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学生都有相似的学习需求,统统给他们教授当地的“标准语”,就忽略了学生背景的复杂性。

虽然一些学生可能来自同一个国家或是地区,但是他们来到目的国家的时间长短、生活环境、语言水平可能都不相同,所以他们的语言学习需求也很可能不同。

很多研究都显示仅仅依靠母语/非母语的标签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政策并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项今年发表的针对阿尔巴尼亚学生的研究就证实了这一点。阿尔巴尼亚是目前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以前很多居民都移民到了邻国希腊,寻求工作的机会。但是希腊近几年经济发展很糟糕,于是近几年很多人又离开希腊,回到了阿尔巴尼亚。

很多移民都有小孩需要上学,阿尔巴尼亚政府理所当然认为这些小孩都会说阿尔巴尼亚语,直接把他们放到以阿尔巴尼亚语为教学语言的学校里,没有为他们提供任何阿尔巴尼亚语的辅助课程。

事实上,虽然这些孩子的父母都来自阿尔巴尼亚,但是因为他们出生在希腊,大多数人日常交流都使用希腊语,他们阿尔巴尼亚语的水平则是参差不齐。但是,政府却没有给这些孩子提供任何针对阿尔巴尼亚语的辅导和帮助。

相反,政府认为他们最需要的是爱国教育。结果就是,这些孩子并没有像政府期待的那样增强对阿尔巴尼亚身份的认同,反而对希腊的想念不断增强。他们的学习成绩自然非常不理想,在学校里感受到的排斥感越来越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者认为这些课堂应该了解清楚学生的需求,更加尊重和强调学生本身自己拥有的语言资源,讨论不同的语言如何互相影响和促进。在这样的基础上来制定更为科学的教学计划,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在当前社会中,用那些传统的对语言和身份界限的划分来讨论人们的语言运用已经不再合适。

很多社会语言学家都通过对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语言交流的研究,展示了人们如何灵活和有创造力地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为自己构建不同的身份。

在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当中,“母语者”渐渐走下了神坛,不再拥有坚不可摧的权威身份。

在二语习得的研究中,对语言习得过程的研究很多时候确实需要对学习者和母语者进行划分,但这并不代表研究者认同母语者的语言是规范。

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关注点放在了语言使用本身,同时倡导用更积极的眼观来看待二语学习者,强调学习者的身份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调查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灵活的语言使用。

在教学当中,如果继续笼统地将“母语者”这个抽象的概念作为学习目标、或是把母语者的语言当作标准,那么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过程就会被平面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的收获得不到肯定,而他们可能遇到的现实的困难也会被忽略。

语言教学研究者也呼吁教学政策制定者以及老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现实地估计,了解学生的背景,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计划,从而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Davies, A. (1991). The native speaker in applied linguistics.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Firth, A., & Wagner, J. (1997). On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and (some) fundamental concepts in SLA research.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81(3), 285-300.

Gass, S. (1998). Apples and oranges: Or, why apples are not orange and don't need to be a response to Firth and Wagner.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2(1), 83-90.

Leung, C., Harris, R., & Rampton, B. (1997). The idealised native speaker, reified ethnicities, and classroom realities. Tesol Quarterly, 31(3), 543-560.

Vathi, Z., Duci, V., & Dhembo, E. (2016). Homeland (Dis) Integrations: Educational Experience, Children and Return Migration to Albania.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54(3), 159-172.

 
QQ在线咨询
招生咨询电话
13017007171
400-0856-099
投诉及应急电话
18985046417